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
鍾庭耀、彭嘉麗、李偉健及朱祖良聯合撰寫
2018年2月
樣本資料
訪問日期: | 第一階段:2017年4月5至21日 第二階段:2017年7月3至21日 第三階段:2017年10月4至17日 第四階段:2018年1月2至9日 |
訪問對象: | 9歲或以上操粵語的香港居民 |
調查方法: | 由訪問員直接進行電話訪問 |
抽樣方法: | 從通訊事務管理局之香港電訊服務號碼計劃獲取已分配予電訊商的電話字頭,然後以隨機方式從中產生號碼。最後,按照電腦撥打及過往調查記錄,剔除無效號碼成為最終樣本。當成功接觸目標住戶後,再用出生日期抽取其中一名被訪者接受訪問。 |
樣本數目: | 第一階段:2,040個成功個案 第二階段:2,031個成功個案 第三階段:2,028個成功個案 第四階段:2,053個成功個案 |
平均回應比率: | 67.8% |
標準誤差: | 少於3.2% (按次樣本計) |
* 第一至第三階段樣本數據乃按照政府統計處提供之2016年底全港人口年齡及性別分佈初步統計數字,以及2011年人口普查收集之教育程度(最高就讀程度)分佈統計數字,以「反覆多重加權法」作出調整。第四階段樣本數據則按照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收集之全港人口年齡及性別分佈統計數字,以及政府統計處提供之2017年教育程度(最高就讀程度)統計數字,以「反覆多重加權法」作出調整。報告中所有數據皆以加權樣本為準。
前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成立於一九九一年六月,初時隸屬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的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二零零零年五月轉往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二零零二年一月再轉回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管轄。民意研究計劃的使命在於為學術界、新聞界、決策人員及社會人士提供有用的民意數據,服務社會。民意研究計劃成立以來,一直進行各項有關社會及政治問題的民意研究,並為不同機構提供研究服務,條件是民意研究計劃的研究組可獨立設計及進行研究,並把研究結果向外界公佈。
「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乃香港電台、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及亞洲電視有限公司於一九九八年首次達成共識,並委託民研計劃進行一系列有關本地製作電視節目質素的意見調查,目的是探討香港觀眾對本地製作的電視節目的欣賞程度,以改進香港電視界的整體節目質素,並希望把「欣賞指數」發展成「收視率」以外的另一個重要專業指標。及後,有線電視及ViuTV分別於一九九九年及二零一六年派出代表參與「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顧問團」,其節目亦正式納入調查範圍內,令整項調查更具代表性。二零一七年,香港電台連續第20年委託民研計劃全年共分4次進行同類調查。
調查節目範圍包括於二零一七年期間於無綫翡翠台及J2、有線/奇妙電視、港台電視31及ViuTV播放的本地製作節目。本調查亦同時調查由無綫電視、有線電視及NOW寬頻電視製作的新聞財經報導節目,以探討本地觀眾對各電視台整體新聞報導的欣賞程度。
二零一七年四個階段的調查分別於二零一七年四月、七月、十月及二零一八年一月期間進行,透過電話成功訪問了8,152名9歲或以上操粵語的香港居民,平均回應比率為67.8個百分比,抽樣誤差則為少於3.2個百分比(按次樣本計)。
調查設計
二零一七年度的「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共分4個階段進行,調查期數為一月至三月、四月至六月、七月至九月及十月至十二月。換言之,調查每隔3個月便進行1次。調查是以電話訪問形式進行,訪問對象為9歲或以上操粵語的香港居民。為使抽樣誤差降至最低,電話號碼抽樣方法是先從通訊事務管理局之香港電訊服務號碼計劃獲取已分配予電訊商的電話字頭,然後以隨機方式從中產生號碼。最後,按照電腦撥打及過往調查記錄,剔除無效號碼成為最終樣本。
一如以往,有關方面除了委託民研計劃負責所有調查工作、數據分析及撰寫報告外,亦同時成立一個由電視台、學術界及廣告界人士組成的「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顧問團」,負責釐定問卷內容、調查方法和節目範圍,以確保調查在公平及具公信力的調查準則下進行。
每個季度的調查預留80個節目名額予經常性的本地製作節目,但不包括新聞財經報導節目,各電視台的名額平均分配,即香港電台、無綫電視、ViuTV及有線/奇妙電視各佔20個名額。節目長短和次數不限,條件是節目必須為本地製作,以及在有關調查階段內播映起碼1次。由於資源有限,所有重播、配音、體育、外地製作本地包裝及帶宣傳性質的節目不包括在調查範圍內。為了區分大眾和小眾節目,所有在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中,認知率不足5%之電視節目,所得欣賞指數會分表列出和分開描述。
與此同時,調查亦會預留節目名額探討觀眾對免費電視台及收費電視台的新聞財經報導節目的整體評價。由於收費電視台的認知率普遍較低,為擴大有效的樣本數目,其新聞財經報導節目會同時出現在兩組問卷中(每組的目標樣本總數為1,000個以上)。至於何謂「新聞財經報導節目」?研究組暫將之定義為以主播形式報導之新聞或財經新聞的節目,清談形式、專題探討、專家分析等類型則不計,而新聞財經報導節目與其他類型節目所得的欣賞指數會於報告中分開列出和描述。
若個別電視台未能盡用每季的名額,餘數可撥作其他「意見問題」或試查題目,以探討有關業界發展等專題性項目。此外,如有個別電視台未能在欣賞指數顧問團指定的日期前提交入選節目名單,顧問團中非電視台的代表,將以等額投票方法,替有關電視台選出其入選節目名單。倘若出現同票或其他特殊情況,則交由研究機構以隨機抽籤方法解決。自二零零九年第一階段開始,無綫電視的節目皆由顧問團的代表以此方法選出。
根據上述方法,本年度四個階段的調查名單所包括的非新聞財經報導節目總數為223個,ViuTV、無綫電視、香港電台及有線/奇妙電視分別佔66、60、53及44個。另外,調查亦探討各電視台(無綫電視、有線電視及NOW寬頻電視)新聞財經報導節目的整體評分。由於收費電視台的認知率普遍較低,有關新聞財經報導節目整體評分的題目會同時出現在兩組問卷中。
一如以往,為避免問卷過於冗長,調查時採用了兩組分拆問卷同步進行,每組問卷羅列總數約一半的節目予被訪者評價,而目標樣本總數為2,000個以上(即每組問卷為1,000個以上)。另方面,為使每個電視台及其電視製作得到平等的對待,調查再把節目的先後次序輪流轉換,將每組問卷衍變成4份,即兩組共有8份問卷同步進行。
樣本資料方面,首輪調查於二零一七年四月五日至四月二十一日期間成功訪問了2,040名9歲或以上操粵語的香港居民,整體回應比率為72.1個百分比。次輪調查於七月三至二十一日期間進行,樣本總數為2,031人,整體回應比率為70.2個百分比。第三階段的調查日期為十月四至十七日,訪問了2,028人,實效回應比率為63.8個百分比。最後一輪調查則於二零一八年一月二至九日期間訪問了2,053人,實效回應比率為62.7個百分比。總括來說,全年調查合共成功訪問了8,152名市民,四個階段的平均回應比率為67.8個百分比,抽樣誤差則為少於3.2個百分比。
為提高調查代表性,研究組把第一至三季的原始數據按照政府統計處提供之2016年底全港人口年齡及性別分佈初步統計數字,以及2011年人口普查收集之教育程度(最高就讀程度)分佈統計數字,以「反覆多重加權法」作出調整。為緊貼人口走勢,第四季的數據則按照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收集之全港人口年齡及性別分佈統計數字,以及政府統計處提供之2017年教育程度(最高就讀程度)統計數字作出調整。
調查結果
綜合「2017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全年四個階段的調查結果顯示,被評分的223個非新聞財經報導節目所獲得的總平均欣賞指數為66.83分,平均認知率(即評分人數/收看電視總人數)為17.1%。以認知率5%或以上的非新聞財經報導節目計,全年度欣賞指數排名最高的10個節目順序為:
一. | 小事大意義 細說5分鐘 (有線) |
二. | 鏗鏘集 (港台) |
三. | 煉狗術師 (奇妙) |
四. | 世界零距離III (無綫) |
五. | 彩虹交匯處 (港台) |
六. | 醫生與你 (港台) |
七. | 2016國際兩岸大事回顧 (ViuTV) |
八. | 阿爺廚房 (無綫) |
九. | 至FIT男女 (有線) |
十. | 警訊 (港台) |
若包括平均認知率低於5%的節目,全年欣賞指數最高的首十位還包括第八位由有線電視製作的《至FIT男女真心關心篇》,其餘九個節目皆獲得5%或以上的認知率。